近期大連,廈門等各個地方都發現了很多竹木制品出口申報不實案件,其特點就是涉及企業眾多,案值較小,情節雷同。起因都是小型竹木制品企業要出口,但因質量管理體系不健全,不滿足竹木藤草制品企業注冊條件,無法注冊,也無法報檢申領電子底賬。在此情況下通過報檢公司,冒用其他注冊企業的名義,申領電子底賬用于出口通關。由于實際出口貨物和電子底賬貨物不相符而被海關查獲。
企業冒用他人名義申領電子底賬固然不對,但這個違規的板子不能只打在企業身上。所在地負責檢驗檢疫并制發電子底賬的海關部門也有責任,冒用其他企業名義申請報檢,實際貨物和申請資料不相符,海關為什么就沒有發現呢?沒有現場確認貨物,怎么能保證出口貨物是合格的呢?坐在辦公室里制發的電子底賬有什么意義呢?這樣還不如廢除電子底賬,企業只要注冊了就能夠出口。
所在地海關草草制發了電子底賬,而口岸海關則隨機確認電子底賬和貨物是否相符。查的松懈時,萬事大吉,查的嚴格時,處罰一大片,不斷上演著欲擒故縱的戲碼。
深圳海關試水“粵港澳大灣區組合港”上千頭進口英國種豬快速通關進口日本青汁報關清關要求進出口報關單填制規范空運進口鮮切植物報關的超詳細流程以及稅率上海海關為2012ATP1000網球大師賽提供通關便利食品進口報關稅率關稅_食品稅率青島海關查獲3070片偽報進口美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