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倉庫、一個系統、一套設備、一套人員,就可以做好我們所有的相關業務,分類監管給我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成本減少。”上海元初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影明提到的“分類監管”,就是上海海關近期在上海自貿試驗區內全面推廣的“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今年以來,上海自貿試驗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改革試點運作票數突破萬票,貨值近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倍和3.8倍。
“原先我們從國外進口的奶粉,一部分進入保稅倉庫,一部分進入區外倉庫,兩條渠道都要運營,都要產生成本。” 黃影明說。由于客戶需求和成本管理等因素,涉及進出口的供應鏈企業往往不可能只采用保稅倉儲或非保稅倉儲中的一種。“部分貨物以保稅貨物狀態儲存,安排國內經銷。部分貨物通過口岸清關送至區外暫存庫,直接配送銷售渠道。這樣的模式,也讓企業的運營成本很難進一步壓縮。”
“啟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后,發生了很大改變。”黃影明說。2015年起,元初公司開始采用“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模式,企業取消了區外倉庫,貨物清關后依然可以存儲在保稅倉庫內,保稅貨物與非保稅貨物在一個倉庫內實現了“雙卡雙待”。通過整合區內外倉庫,元初公司節約了運營成本,提升了運轉效能,企業的利潤可實現30%以上的增長。
2014年11月,上海海關正式啟動“貨物狀態分類監管” 業務模式試點。通過對試點企業軟硬件的升級改造,實現對貨物進、出、轉、存情況的實時掌控和動態核查,實現了保稅倉庫增加非保稅貨物“同倉共管”的功能,使得上海自貿試驗區真正成為國際國內貨物中轉自由轉換的綜合物流服務平臺,提升了倉儲企業的運營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
自2014年啟動兩年來,上海海關不斷推進自貿試驗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模式,截至目前,改革試點運作票數已突破萬票。上海海關還積極探索,在穩步拓展物流配送模式試點范圍和商品類型的同時,支持企業通過對不同狀態貨物的一體化運作統籌,開展內外貿業務。同時,完善上海自貿試驗區海關監管信息化系統專用模塊,指導企業加快系統建設,并聯合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建設“保稅區域企業公共服務平臺”,便利中小微企業參與試點。
截至目前,上海海關已完成5批次企業聯合驗收,“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業務試點企業增加至35家。上海自貿試驗區貨物狀態分類監管改革啟動以來,累計完成國內貨物進出區1.2萬票、貨值近30億元。其中今年以來運作1萬余票、貨值近2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8倍和3.8倍。
(陳君言、宋曉宇/文)
雪域“吉祥之果”產出鄉村振興“致富油” 香格里拉海關助力迪慶青刺果油實現首次出口航空聲明價值費的計算越南快遞小包裹雙清含稅包派送到門離島免稅成海南旅游新亮點智能監管創新局 智關建設展作為秦皇島綜合保稅區通過實地驗收 河北外貿發展又添新平臺鞋幫面也有山寨貨天津舊機械進口報關代理手續